※ 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阅读文章

品味端午文化 传承家国情怀


信息来源:上饶广播电视大学(国家开放大学上饶学院)  日期:2021-06-09  浏览次数:5355  双击自动滚屏


一、端午节的习俗

(一)粽香千里

从古至今,中国大江南北与端午有关的民俗风物众多,其中最为多见的便是吃粽子、赛龙舟。

古时的粽子也称“角黍”或“菰gū)黍”,有仲夏端午烹角黍之说,正如《风土记》中的记载:“俗以菰叶裹黍米,煮之,合烂熟,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,一名粽,一名黍。”在西晋时期,江南地区的百姓已经普遍用菰叶裹黍米来做粽子食用。从南北朝至唐宋再至元明时期,粽子的馅料多种多样,既有板栗、红枣、赤旦,也有加入了果品的“蜜饯粽”等等,如苏东坡就有诗云:“不独盘中见卢橘,时于粽里见杨梅。”而当今的粽子多分为甜粽和成粽两大类,在地域上常有“南甜北咸”之说。

  

关于端午食粽的典故,据古籍《荆楚岁时记》和《太平寰宇记》的记载来看,南方气候温润盛产稻米,因此百姓喜用稻米和植物叶子做成粽子,作为端午节祭祀蛟龙的祭品。而在南梁吴均的志怪小说集《续齐谐记》中,粽子则是人们用竹筒装米制成,投入水中来为屈原祭祀。不管传说如何,历代众多文人都曾挥洒笔墨书写粽子。陆游在《乙卯重五》中云: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;元稹在《表夏十首》中写道:缕碧筠粽,香粳白玉团;白居易在《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》中描写:粽香筒竹嫩,炙脆子鹅鲜;而晏殊在《端午词御阁九子粽新传楚俗》中也提道:九子粽新传楚俗,赤灵符验出仙方

(二)龙舟竞渡

“龙舟竞渡”同样是最被人们熟知的端午传统民俗,在南方沿海一带尤为盛行。据记载,“龙舟”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历史典籍《穆天子传》卷五,“天子乘鸟舟、龙舟浮于大沼”。事实上,在屈原的《九歌•湘君》也有着关于“龙舟”风物的体现,诗曰: “驾飞龙今北征,邅吾道兮洞庭” “石濑浅浅,飞龙兮翩翩”, 其中的“飞龙”被不少当代学者认为即是龙舟。龙舟竞渡的习俗与古越人(先秦古籍中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区人民)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,《汉书》记载:“越人常在水中,故断其发、文其身,以象龙子 .....”《淮南子》中也记载着:“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,所以为尊荣也。”古越人不仅“断发文身”以“像龙子”,而且也会在逢年端午这一天,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,伴着击鼓声在水面上竞渡,以祭龙神。

古人对端午竞渡的描摹与抒情亦数不胜数。刘禹锡曾作《竞渡曲》来记叙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,称“沅江五月平堤流,邑人相将浮彩舟。灵均何年歌已矣,哀谣振楫从此起......”;唐代张建封也作《竞渡歌》,诗中道:“棹影斡波飞万剑,鼓声劈浪鸣千雷。鼓声渐急标将近,两龙望标目如瞬”;宋代黄裳的《减字木兰花竞渡》中描写道:“鼓击春雷,直破烟波远远回;金碧楼西,衔得锦标第一归”,其《喜迁莺端午泛湖》中亦写道:“舣彩舫,看龙舟两两,波心齐发”;明代边贡的《午日观竞渡》云:“共骇群龙水上游,不知原是木兰舟。云旗猎猎翻青汉,雷鼓嘈嘈殷碧流”。

(三)挂艾草与菖蒲

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,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、招百福的作用,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,相沿成习,遂成端午风俗。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是提神通窍、健骨消滞、杀虫灭菌的药物;菖蒲叶片呈剑型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,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,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,可以斩千邪。艾草代表招百福,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,插在门口,可使身体健康。艾草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,针灸里面的灸法,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,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。每至端午节之际,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,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,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。民谚说: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,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,如宗懔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曰:鸡未鸣时,釆艾似人形者,揽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验。是日采艾为人形,悬于户上, 可禳毒气

(四)佩香囊

佩香囊,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。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,有清香、驱虫、避瘟、防病的功效。香囊又叫香袋、香包、荷包,一般是内装香料,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,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,掺和着川芎、白芷、排草、芩草、丁香、山艾、细辛、甘松、白芷、甘草、雄黄粉等中药粉,再用彩绸扎绣而成,下边还垂上红、绿、青、蓝、紫各种线穗,佩在胸前,香气扑鼻。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。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小巧可爱,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。



二、端午节的故事

(一)爱国主义诗人屈原

屈原,字灵均,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(今湖北宜昌),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,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,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,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,被誉为楚辞之祖。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,表现出惊人的才能,得到了楚怀王信任,官至左徒, 据司马迁《史记》记载,他内与王图议国事,外接遇宾客, 应付诸侯,是掌管内政、外交的大臣。

战国本是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, 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,常对六国发动进攻。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。鉴于当时形势,屈原主张对内举贤任能,修明法度,对外主张联齐抗秦,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, 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、上官大夫、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。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,疏远屈原,把他放逐到汉北,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,死在异国。屈原看到这一切,极端气愤。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,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。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,把屈原放 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。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,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。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,遇到一个打 渔的隐者,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,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,和权贵们同流合污。屈原道: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;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

公元二七八年,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,屈原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,眼看国破之难,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,他忧心如焚,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,五月初五那天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后,怀石投汨罗江自尽。楚国的百姓听说之后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还有渔夫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寻找,想把他打捞上来。好心的百姓把饭团、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, 希望鱼虾们吃饱了,不去咬屈原的身体。还有人把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要把水中的蛟龙灌醉,免得它们伤害屈原。后来,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粽子。从那以后,每年五月初五,人们就赛龙舟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, 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。

(二)千古忠臣伍子胥

在江浙一带流传的故事说端午节是用来纪念伍子胥的,而端午这天就是伍子胥的忌辰。伍子胥,字子胥,楚国人,春秋末期吴国大夫、军事家。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。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,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。公元前522年,伍子胥因父亲伍奢、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,而避难逃奔吴国。后结识吴公子光,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,是为吴王阖闾。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,外可应敌,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,设守备,实仓禀,治兵革,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。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,最后选定城址,合理规划,建造了阖闾大城。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。

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,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。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,北威齐晋,南服越人,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。吴王阉闾去世后,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,帮助吴国打败越国。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,二者只能存其一,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。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,听信谗言,允许越国保全下来,并将伍子胥赐死。伍子胥在愤恨之余,留下遗言,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,挂在东城门上,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。吴王夫差极怒,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,吴人哀怜他,为其在江上立祠,命名为胥山。伍子胥死后三年,吴国被越所灭,夫差掩面自杀, 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。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,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

(三)曹娥投江寻父

公元129年,曹娥诞生在上虞梁湖曹家堡一位贫困的农民家庭。父亲曹盱,因为能在水上抚节按歌,婆娑起舞,所以被乡人推为巫祝。什么是巫祝呢?原来春秋末期,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逼死后,夫差让人将其尸体装上革囊抛入江河,人们传说他死了之后,成了潮神。为了纪念伍子胥的耿直刚烈和 一片忠心,就像两湖一带百姓纪念屈原的风俗一样,每逢端午节 就要在舜江举行盛大的迎潮神活动,巫祝是代表乡民的迎神 使者,负责祭拜潮神。

公元143年农历五月初五,人们照例在舜江两岸扎棚设寨,挂灯披彩,敲锣打鼓,迎接伍君。将近午时,舜江江面上哗哗哗的浪潮从北向南滚滚而来,蓦地,从江的弯头飘来一只龙船, 但见船头高高翘起,那是雕刻十分精致逼真的一个龙头,船身两侧雕着片片鳞甲,在阳光折射下闪闪发光;船尾翘起丈把高,龙船随浪摆动,活像一条翻江倒海的蛟龙。船头甲板上站着曹盱,只见他头戴平巾绩,身穿遮脚长袍,胸前背后绘着奇花异草,双手持巾,随着一起一伏的浪潮和管弦齐奏的节拍,正在婆娑起舞。这时,阳光灿烂,舜江两岸围观群众人山人海,但不知是什么原因,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,狂风骤起,江水顿时成了脱缰烈马,纵横决荡,奔腾呼啸,一股恶浪从右侧袭来,龙船剧烈倾斜, 船头上正在起舞的曹盱一个倒栽落入江中,但见曹盱在恶浪中挣 扎了几个回合,还是被饿狼猛虎般的巨浪吞了下去。

年仅14岁的曹娥,那天随父到舜江边观看迎神活动,开始她挤在人群中,看到父亲顶潮迎神的勃勃英姿,心里感到分外高兴,后来她看到父亲被恶浪卷走,惊得目瞪口呆,不知所措,她一边拼命地喊爸爸,爸爸! 一边向舜江冲去,由于乡邻及时阻拦,她只好望着江水哀哀痛哭。岸上的人们个个心急如绞,呜咽失声, 望着排山倒海的滔滔恶浪,也想不出好的办法营救曹盱,人们只好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缓缓散去。曹娥悲痛欲绝,哀号呼叫,一次又一次拒绝了乡邻的劝阻,独自奔走在江边。可尽管她喊哑了喉咙,哭干了眼泪,却再也听不到父亲的一丝回响,找不到父亲的一点踪影。

天黑了,村里的几位叔伯放心不下,一再劝曹娥回家,但曹娥死不肯回家,她披星戴月,一个人继续徘徊在舜江边上,她为了寻找父亲,在舜江边上跑了16个日日夜夜。

到了五月二十二日,又一个早晨来临,那天愁云惨雾笼罩着舜江上空,披头散发的曹娥,踉跄行走在舜江江堤上,在一个转弯的地方,曹娥跪了下来,她开始向上苍哀哀祭告:请上苍慈悲,我外衣下沉之处,便是我父亲所在之地。说毕,曹娥毅然脱下外衣投入江中,外衣飞快地向下游漂游而去,曹娥紧紧追随, 突然水面上打起旋涡,那件外衣一下子沉了下去,曹娥高喊一声:“爸爸,我来了!只见这位14岁的花季少女纵身一跃,投入了滚滚滔滔的舜江水中......

曹娥跳江了!人们呼天抢地,纷纷奔走相告,成群结队下堤抢救,只见浊浪滔滔,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。

过了3天,舜江开始风平浪静,在下游江面上一个奇迹发生了:只见一男一女浮出水面,仔细一看,原来正是14岁的曹娥反剪双手用背顶着父亲,人们都说她的孝心感天动地,后来人们把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叫贺盘村。

曹娥的孝德感动了四周乡邻,人们用最隆重的仪式,将父女俩分别入棺安葬,又在她投江寻父的江边建造了曹娥庙,把原来的渔村改名叫曹娥村,又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。每逢曹娥救父的五月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二日,曹娥庙里都要举行七天的盛大庙会,以寄托人们对孝女的哀思。


  打印页面  关闭窗口
 友情链接
 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 江西开放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 江西教育网  
 江西干部网络学院 教育部学历查询 上饶教育网 上饶之窗  
Copyright © 2024 shangrao open university 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上饶开放大学  地址:上饶市水南街330号 邮编:334000
最佳浏览分辨率:1440*900 备案号:赣ICP备07500970  未经许可不得镜像、复制,违者必究 扫码关注公众号